宣和三年十一月的一天,参知政事王黼步履轻快地拿着一份前线送回的捷报,来到延福宫向皇帝报喜。
“官家,喜事啊,京东东路捷报……”
王黼的语气,并不像年初的时候、梁师成前来汇报方腊覆灭消息时那般振奋抖擞。事实上,从这次汇报的人选也看得出来,此番捷报的重要程度,也是远不如年初灭方腊的捷报的。
所以梁师成都懒得亲自特地找机会报喜,只让自己的干儿子王黼按正常政务通报流程即可。
赵佶听到捷报的消息时,也没有特别兴奋,反而只是稍稍愣了一下:“怎得是京东东路?不是河北路么?童贯还没发起进攻?”
王黼略微尴尬了一下,他很清楚,自从今年秋收结束后、朝廷进一步调集民夫往河北筹措军需,官家就天天等着童贯组织完成、发起进攻的好消息。
但童贯就是一拖再拖,反复诉苦,表示不能现在就往前线集结那么多大军,还要再等,等粮草军需运输到位,才能发起进攻。因为河北前线的军需物资和粮草的亏空非常严重,跟账面上显示的数字完全对不上。
如果坚持今年冬天就发动进攻的话,大军恐怕会十死无生,完全无法形成战斗力,因为军队连饭都吃不上。
宋辽之间百余年的和平,导致河北武备仓储极为废弛。去年之前童贯没关心过这个问题,今年夏天以来,他总算有时间也有机会去一线巡视了,最后看到的结果却是触目惊心。
过去的一百多年里,河北不知道养出了多少个平账仙人!
很多供给边军的粮仓、以及地方州府的常平仓,打开核验之后,连账面上存粮的两三成都不到!这要是直接开打,不等大军饿死,肯定就先哗变了。
最终,童贯好说歹说,希望皇帝将进攻日期从今年冬天延后到明年初夏——春秋季农忙是不能打仗的,因为涉及到几十万人,肯定要征调河北地区大量的民夫来提供后勤运输。要是春耕的时候进军,百姓没法种田都来转运物资,不用一年河北就崩了。错过了冬天,就必须等到夏天,至少是熬过三月份农忙高峰期。
如今,童贯还在跟皇帝扯皮、哀求,身在东京的赵佶还没充分意识到前线问题的严重性,所以他一听到前线有捷报,总是幻想期待童贯给他创造奇迹,以为童贯克服了困难。
结果听说是京东东路的捷报时,才不免有些许意外和失望。
王黼也理解官家的心情,所以等官家稍稍适应了一下后,他才缓缓说明:“是京东东路安抚使张叔夜来报,梁山贼宋江已被击溃,青州等处已被官军收复。被裹挟从贼的青州将领秦明、黄信等反正。
张叔夜督统莱州知州赵子称、莱州兵马都监呼延灼、登州平海军指挥使呼延庆、济南府马军指挥使关胜,协力破贼,歼敌五万,斩俘贼将若干……”
毫无疑问,张叔夜的捷报里又注水了。宋江一共也就两三万人,还逃走了至少一万五千人去高丽(但张叔夜自己也不知道逃了那么多。因为赵子称在向张叔夜上报战果时就已经注水过一次了,夸大了歼敌人数缩小了突围人数。)
但张叔夜却直接说歼敌五万,把被裹挟的无辜百姓多算了好几倍。
赵佶听得有些发困,王黼提到的灭贼名单、以及反正的原官军将领名单,他一个都不认识。
所以听王黼念了一会儿后,赵佶略显不耐烦地打断,并主动追问:“那个叫宋江的呢?有斩、俘宋江本人么?还有那个叫吴加亮的。”
王黼表情略微有些尴尬,稍稍停顿了一下,才委婉解释:“宋江与吴加亮两大贼首倒是不曾斩获,张叔夜所能调度的兵马毕竟有限,济南府与登莱等地累计出兵不过六七千人,面对将近十倍之敌,只能是徐徐削弱,始终难以包围全歼。
所以有一些余孽逃到了登莱周边的海岛上藏匿起来,需要多给一些时日才能清剿干净。”
赵佶听了这个解释,总觉得有注水空间,就补问了一句:“那宋江真有五万之众么?张叔夜既是说歼敌大半,斩获有多少?俘虏有多少?”
王黼一愣,他没记住具体数字,又仔细看了看,心算加起来后才小心汇报:“总计斩俘也有近万人了……”
所谓近万人,最多也就大几千了。
赵佶脸色微微一沉:“总计还不到万人,如何敢说将五万之贼歼灭大半?”
王黼这次倒是对答如流,显然刚才回看的时候已经把相关细节都把握过了:“是因为沿海作战,宋江决战反扑时狗急跳墙,用了火攻和凿船,其火船全部葬身大海,凿船也被赵子称和呼延庆防住了,贼军溺毙于大海者极多,据说蓬莱外海漂尸数里。”
赵佶不懂军事,被这么描绘了一番后,用他那艺术家的画面感自行脑补了一下,倒是立刻相信了。
火攻和潜水凿船,这种打法确实不容易俘获敌人。烧死淹死的都掉海里了,死不见尸。
把这些道理都想通之后,赵佶也就不再纠结军功真实性的问题,只当这些都是真的,剩下的就是处理封赏和
第126章 只要童贯发起进攻,一切都会好起来(1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